一、房屋
林周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在注意防风、防寒、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装饰十分讲究。一般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
民居室内外装饰一般都带有宗教色彩。农牧民住宅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历史上,林周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民主改革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区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一般均建有两层以上的平顶房,底层为库室或牲口圈,二层住人,三层堆放杂物,打晒粮食。还有的修建有碉房。牧区也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民居的室内陈设也焕然一新,不但设有客厅、寝室、厨房、卫生间,而且还安放有各种藏式家具,地板上铺有藏毯,客厅里摆放着沙发、茶几和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VCD、DVD等,有的室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2006年初,西藏全面启动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切入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2010年,林周县投入1.94亿元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使全县7166户35846名农牧民群众住上安全实用的新房,农牧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帐房
帐房是牧区牧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居住形式,牧区普遍以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体,一方以布帘为门。白天将帐篷布帘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就寝。进门中央,支石安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线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普通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长1.5米的缝隙,做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账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牦牛毡毯制作的帐篷与其他帐篷不一样,优于其他帐篷。在气候干燥、天气炎热时,牦牛毡毯密度变大,可以透气采暖;在下雨下雪时,毡毯密度变小,可以防止漏水。
责任编辑:赵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