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林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周县要闻

回望青春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李民前:难忘那段芳华与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时间:2021-10-19 16:47
来源:拉萨日报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在林周农场的岁月,既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他们用汗水写就的一部厚重历史,用激情和热忱奏响的一曲青春战歌,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75年4月2日,从拉萨中学毕业后,李民前和同学们积极响应号召,一起来到林周农场,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开始磨练意志。

“李老师您好,我们从拉萨专程过来看望您。”“欢迎欢迎,快进家里……”

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老居民楼,见到了已经64岁的李民前老人。时光流逝,青春年华已不再。然而,农场情结仍然是这代人青春岁月的未了情。

李民前是典型的藏二代,父亲是十八军,母亲是第一批进藏的医务工作者。

1967年,李民前和妹妹来到拉萨,1970年在拉萨中学就读,完成了初中到高中五年学业,1975年,他们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被下放到林周农场,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李民前考入当时的四川医学院,即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

李民前带记者来到了他的收藏柜前,里面摆放着不少他珍藏的在林周农场时的物品。

“这是当年普遍使用的煤油灯,它的特点是装了煤油以后可以通过捻子调整火焰的大小。这是烧水壶,是烧炭的,盖子可以取下来,从这儿把碳装进去,再掺水,能够很快把水烧开……”李民前向记者娓娓道来在林周农场三年的岁月,他说,来自拉萨中学的44名高中毕业生抵达林周农场后,因为都是学生娃,不会干活,后来跟着乡亲们学,就都会了。刚到林周农场,他和同学们赶上了虎头山水库建设收尾工作。紧接着,更多的人投入到修建“胜利渠”的工作中。那个年代,没有先进技术,修水渠全靠爆破。就这样,李民前和同学们掌握了爆破技术,水渠越修越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分队以后,我们跟藏族兄弟在一起,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了一片。我曾经还带着一两个知青和老百姓去采挖腐殖酸,在高达两三米的斜坡下,塌方把我们都埋了,我们靠双手把自己刨了出来。大家没有怨言,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干活。那种乐观和肯吃苦的精神,是最大的收获。”李民前说。

在分到林周农场生产队8分队后,李民前还被抽调到农场场部参加内部管理后勤工作。“当时,农场用石头修窑洞,我们也都住在石头窑洞里。这是当时的林周农场副政委张林,他是老陕北,他对窑洞情有独钟,在他的倡议下,我们因地制宜,将山后的石头开挖打磨出来,建造了现在的林周农场大礼堂。这座礼堂风格还源于延安大礼堂风格。”

2021年夏天,李民前带着爱人、孩子回到阔别40多年的林周农场。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青春懵懂的少年,而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此行,李民前心里揣着两件事。一是回来看看自己年轻时奋斗过的热土;二是来看看自己捐赠的手表、煤油灯、照相机及一台进口打气炉。这些老物件,都是他曾经在林周农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也是那段时光的见证。

李民前激动地说:“三年知青生活,对我们是一种磨砺。我从小就去了西藏,和藏族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学会了藏语,能够跟他们流畅地沟通。这是拉近藏族与汉族关系很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表现之一。我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从我的经历当中理解什么是‘老西藏精神’。因此,在今年,我带着儿子重走了父辈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李民前说,作为人生重要阶段,在林周农场的那段时光,虽然充满着酸涩与磨难,但值得回忆和感悟。因为,我们在广阔的山乡留下了拼搏的足迹,书写了人生档案的重要一笔;我们在艰苦的磨砺中塑造了坚韧的品性,走出了求索奋进的人生道路。

责任编辑:李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