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林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林周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林周县辖境称之为彭域,藏语意为“自然形成的沃土”。林周,曾译为“彭”、“吞珠”、“吞竹”、“冷竹”、“林祖”、“冷竹宗”、“伦珠布宗”等。

距今3~4千年前,当地藏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6世纪前,藏民族部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兴衰,势力强大的部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部落,在藏区上、中、下三大地区形成了各自为政,互不相属的诸多部落,史称12邦和40小邦。今林周县境内有“额布查松”邦和耶热宇西、龙若若亚松两个小邦。“额布查松”是“12邦”之一,其中心为今江热夏乡斯木巴村一带(有城堡遗址)。三个邦的辖境包括今林周县、达孜县部分地区及城关区蔡公堂乡。

5~6世纪之交,额布查松邦王森布杰独断专横,邦内矛盾重重,众叛亲离。在叛离大臣娘、韦、农次绷等氏族的内应下雅砻地区悉补野王囊日伦赞率领军队打败森布杰,森布杰的统治被颠覆其属地和吉曲河上游地区归其管辖,原森布杰辖地被改名为彭域,并沿称至今。

7世纪初,悉补野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政权后,将吐蕃全境划分茹、东迪、域参等地方机构。今林周县境内为卫茹辖地,卫茹设有10个东迪和18个域参,其中彭域境内设有4个东迪(千户所)和3个域参(村级行政机构)。4个东迪是秋仓东迪,治所在今阿郎乡境内,辖区约为今林周县东南部地区;昌仓东迪,治所地址不详,辖区约在今林周县境内;尚日东迪,治所设在今林周县江热夏乡,其辖区在今林周县江热夏乡一带,古松夏却东迪,即“王家东部禁卫军千户所”,治所设在今林周县治附近。域参有3个:隆雪域参,治所在今林周县阿郎乡境内,派驻有一名地方长官,长官驻地在就在林周县阿朗乡境内;萨凯域参,治所不详,派驻一名地方长官治理,长官驻地在林周县境,恩朗域参,治所在今阿郎乡境内,派驻一名长官治理。

9世纪后叶,以萨凯(故址在萨塘,古称“彭域萨莫岗”,今译作“撤当”,属今林周县卡孜乡改布村)为中心形成林周县南部地区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由卓、玛两氏族统治。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藏历第一绕迥火鸡年)和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藏历第三绕迥鉄鼠年),在今林周县境内先后建立热振寺、达龙寺,这2寺逐渐成为彭域北部地区很有影响的政教合一力量,尤其是达龙寺成为统治一方的地方政教势力。元朝后林周县北部大部分地区归达隆寺管辖,其余地区基本上由“直贡万户”统治。

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政权时期,伦珠宗(今译林周,宗治所在今县城附近),为当时新建的西藏13个大宗之一。此后较长时期今林周县南部由达龙寺控制的伦珠宗管理,而北部地区则由达龙寺控制的旁多宗管理。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藏历第十一绕迥水马年),第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旁多宗、伦珠宗的地方行政权力收归于西藏地方政府。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土羊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彭域设立伦珠、萨拉、卡孜、朗塘、旁多、达孜6个宗,管理彭域全境,直至20世纪50年代。其中,伦珠宗管辖范围最大。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所明确的“对西藏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革”的规定,保持西藏地方在林周境内原有的宗及谿卡的政治体制。

1954年,西藏地方政府设立“卫区”,今林周县境内设有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林周宗。

1956年8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拉萨基巧办事处,林周县境内的林周宗、旁多谿、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均由拉萨基巧办事处管辖。

1958年,噶厦政府在今林周境内设基巧(总管)一职,派一名5品俗官出任基巧,今林周县辖境分属于伦珠、萨拉、卡孜、朗塘、旁多、达孜6个宗谿。

1959年10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撤销拉萨基巧办事处,设立拉萨市,林周宗、旁多谿、撒拉谿、朗塘谿、卡孜谿划归拉萨市管辖。